“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日晒雨淋,挥洒汗水,专注于改良土壤养分、培育优质作物。他们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李光杰就是其中的一员,多年来致力于作物养分效率的提升和土壤逆境的改良,取得了优异成果。他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土壤-植物养分研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光杰,男,汉族,198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获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学博士学位,2015年日本“樱花计划”支持在东京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访学。是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计划入选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初心不改,投身园艺筑梦
他出生于纯朴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与坚实的土地为伴。每到农忙时节,李光杰总是主动加入田间劳作,为父母分忧分劳。尽管农务耗费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他始终不忘学业,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知识改变命运”。2002年,身处山东农村的他怀揣对农业的热爱,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师承于果树栽培和养分方面的专家彭福田教授,深入研究我国特色砧木“平邑甜茶”的耐逆和营养机理。这之后他前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一直从事植物养分高效利用和土壤逆境调控的研究。
勤耕细作,科研成就卓著
李光杰研究员专注于植物养分高效利用和土壤逆境耐性调控的相关研究。针对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他揭示植物铁水平是决定铵效率高低的重要调控因子,明确了蛋白糖基化和LPR2在铵态氮高效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他还发现了土壤逆境因子调控根系发育的新机制——“一氧化氮-非选择性离子通道-钾稳态”,并鉴定出了抑制铵外排并增强铵态氮利用效率的有效物质。截至目前,他在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Trends in Plant Science、Plant Cell & Environment(封面文章)、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了30多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100次,并以首位授权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他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技项目,并筛选出了2个氮高效水稻品种。他的研究成果被《Handbook of Plant Nutrition》等参考教材收录,并荣获了中国土壤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Institute (IPNI) Scholar Awards的殊荣。
志存高远,社会影响日增
他担任了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养分循环专委会副主任、植物营养分子生理专委会委员、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担任了山东省经济林协会枣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以及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青年编委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客座编辑。他积极组织开展了多项学术会议活动,如第二届植物营养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六届和第七届青年学术年会。作为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分子生理专委会秘书长,他协调组织了2023年学术年会的第一分会场。此外,他还担任了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青年编委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客座编辑,同时还担任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期刊的审稿人,并且多次荣获ELSEVIER优秀审稿人奖和卓越审稿人奖。
毕业时,导师对他说的那句“山东农大永远是你的家”,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在李光杰的心头,时刻提醒着他思念母校、感恩母校。这种情感的滋养激励着他在科研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作出积极贡献。他不断思索如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破解氮肥减量增效分子机制的难题,增加逆境土壤中作物的产量品质。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机理,他多次组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邀请母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生命科学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指导交流。在乡村振兴服务中,李光杰牢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嘱托,针对农民的切实需求问题,带着科技资料和最新成果走出研究所、实验室,利用休息时间回到家乡的田间,给农民朋友送上他们需要的科技资料,坚持把“根”扎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中、把知识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