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教授陈学森等完成的“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学森应邀参加奖励大会。
杏、樱桃、桃及李均为李属核果类果树,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点。杏抗旱性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林树种;甜樱桃是“春果第一枝”,经济效益突出。但我国核果类果树产业发展一直面临品种结构不合理、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早熟品种和远缘杂种胚败育制约杂交育种有效开展、“杏十年九不收”和“樱桃好吃树难栽”等问题。为此,课题组历经30年,围绕核果类果树自然群体系统评价与优异种质挖掘、高效杂交育种技术创新、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杏起源于中亚的亚美尼亚,但课题组研究发现,新疆伊犁野杏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从而提出了我国新疆是世界杏起源演化中心之一的观点,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课题组研究发现,南疆杏多年来一直延用实生繁殖,生产群体良莠不齐,并且由于沙漠隔绝等原因,库车、喀什、和田三个南疆杏亚群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然群体,这不利于新品种的产生和产业高效发展。为此,课题组对南疆杏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育出9个新品种(系)。由于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南疆杏栽培面积由2000年的66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300余万亩。
新疆野生樱桃李在国内仅分布在新疆伊犁,是李属植物最原始的一个种,它的紫果类型抗氧化能力高于蓝莓,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但这种资源破坏严重,濒临灭绝,并且由于在樱桃李果实成熟期,当地的气温高、降水少,不利于优异种质挖掘。为此,课题组在青岛胶州进行了新疆野生樱桃李迁地种植,为优异种质挖掘创造了良好条件,选育出“森果佳人”及“森果红露”2个新品种,实现了野生资源品种化,并挖掘出23份优异种质,不仅为新疆野生樱桃李资源的科学保护与持续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其他野生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资源评价与挖掘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发明了“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三级放大法”,实现了桃×杏及甜樱桃×欧李等核果类果树6个种属间的远缘杂交;研究提出了杂交育种的“连被去雄法”及“早熟杏和甜樱桃胚培育种技术”,从而创建了有性杂交与胚培有机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利于该技术体系,育成了从极早熟到极晚熟的核果类新品种8个,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胚培早熟经济栽培品种“新世纪”杏,还创制出远缘杂种新种质32份。
在资源评价、挖掘及新品种创制的过程中,课题组深入开展了核果类果树栽培生理的研究,明确了甜樱桃对贮藏氮依赖性强、品质对氮供应强度敏感等特性,发明了袋控缓释肥技术,保证了根层氮素稳定供应;提出了起垄加土施硝态氮防涝技术,有效解决了涝害问题;同时还研究创建了杏保护地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良种良法配套为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经过30年的研究,该成果审(认)定新品种11个,其中国家审定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4个,发明专利3项,形成技术规程5个,发表论文153篇,出版专著6部。这些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核果类果树产业技术进步,近3年累计推广3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0余亿元。核果类果树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树种和支柱产业。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评出295项成果,7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备受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据介绍,2015年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在评审程序、方式、奖励成果数量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目的是让科技奖评审更加规范、严谨、公正,提高成果的含金量。
文章来源:山东农大报
文章作者:杨宇
责任编辑:张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