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惠,现任北京惠和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安市泽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福安市晓阳青年中心理事长。2008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曾获得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07年度中国“三农人物”50强人选、“感动福建”2007年度十大提名人物、第五届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标兵”、第四届“宁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各类荣誉称号20余项。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全国仅有48名同志获此殊荣,2012年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而立之年的他既有福建人独有的精明能干,又有同龄人少有的成熟稳重。这就是采访时,好思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思惠给我的第一印象。
科学家、飞行员、政治家、将军……小时候,我们经常被问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回答是——立志当农民。
“但是当农民却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和梦想。”谢思惠面对我们的疑问,扶下眼镜微笑着说,目光中却有坚毅之色。
怀着对农业深深的热爱,为了实现家乡的土地创造价值由亩产500元提高到5000元的理想,2004年9月谢思惠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从此一个福建的小伙子就与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一时,他开始痴迷农业科技,经常泡在图书馆阅读“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书籍。大二时,他借助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承包了1亩地,并找到蔬菜专家刘世琦教授指导种植芫荽,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读大四时,回乡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放弃了学校报送研究生资格,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带领茶农致富,践行闽东精神
他说:“虽然在我国‘农民’还不是一种职业,但我愿意把当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因此推广农业科技则是我的追求。山东农大有很多好的农业项目,只有把这些项目尽快推广出去,才能更快地服务于农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而学习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我在实践中摸索几年,回过头来再学习会更有目标。”
选择创业意味着艰难的开始,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做什么东西?市场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需要去解决的。2007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举办的“诺基亚致富创业大赛”时,他积极报名,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参加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的决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各类奖金加上导师的资助,他有了10万元资金回乡创业。
2006年春天当谢思惠得知大樱桃流胶病给山东枣庄的果农造成重大损失而专家却无能为力时,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后他毅然展开对流胶病的防治研究试验,最终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先后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受理,开创了山东农业大学本科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因入选2007年度山东农业大学十件大事,而载人山东农业大学史册。此外在大学期间他还参与了包括国家863项目研究、省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研究在内的多个研究课题,取得了多个研究成果,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研究成果“应用无休眠栽培技术生产反季节桃”荣获中央电视台致富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成为唯一进入全国八强的在校大学生。
毕业回乡创业后,他依然坚持科技创新。经过调查,生姜这个项目是个短平快的项目,投资也较小,并且回报也较高,福安种植生姜的农民多,市场前景好,唯一的局限就是产量比较低,容易得姜瘟病,如果通过新的栽培技术使得产量得到提高的话,那么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如果项目成功的话,将对农民的示范带动明显。在山东农业大学导师、全国著名的生姜栽培专家徐坤教授的指导下,他在其承包的3 0亩生姜示范基地上进行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姜种质资源引进和创新应用研究”、“高海拔地区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生姜专用肥研究”等四个课题都是立足家乡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生姜基地终于在2008年9月获得了大丰收,平均比普通群众的每亩增产800多斤,并且总结出高海拔山区薄膜覆盖生姜高产栽培技术、福安竹姜高密植栽培技术、生姜姜瘟病三级防治法等三项生姜高产栽培新技术,并向农民推广,带动周边农民增产高达三成,平均每亩增收1500多元,当此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姜农增收80多万元。生姜产区地膜覆盖率也由2007年之前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80%,2009年的100%,收到很好的效果。生姜增收后,我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确保了农民增产又增收,被形容为“一个大学生农民创造了一个模式、激活了一个农村、带动了一个产业”。
坚持艰苦创业,倾情服农 谢思惠是第二届“宁德市青年创业大赛”冠军获得者,也是中央电视台致富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获得者;曾入围2007年度中国“三农人物”50强人选,并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做了主题为“超越”的演讲,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先生对该青年的事迹作出如下点评:“谢思惠同学的生动事迹,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生下乡创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还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生下乡创业是毕业生当前就业的一个大方向。当今的中国农村,为大学生下乡创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家都清楚,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更清楚,现在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已经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去了。现在农村迫切需要像谢思惠这样,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去领导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当今的中国,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双向流动,必将成为中国当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大趋势,必将推动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比翼齐飞。现在农民工进城已经形成大潮,全国有一亿三千万,大学生下乡,可以说是大潮初期,所以还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像谢思惠一样走向农村创业”!
谢思惠为了实现当职业农民的梦想,曾顶住压力放弃学校免试研究生机会而选择回乡当农民,而被纪连海戏称为“地主”。说到他今后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家乡的土地创造的价值由500元变成5000元,从而让家乡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记得在生姜生长季节,人们总能看到谢思惠忙碌的身影。每天早晨不到6点钟他就准时出发,骑车到6.5公里外的农业基地干活,下午5点钟再骑车回来,天天如此!即便是大年三十了,他也还是在基地里忙个不停,等回到家时,家家户户都已响起了鞭炮声;正月初三,大家还沉浸在浓浓的春节节日气氛时他就下地干活了……不管白天干活多累,夜晚他总是会抽出时间去拜访村里的种植大户,跟他们讨论最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每次他都将最新的农业信息技术毫无保留的告诉大家。谢思惠也在与他们聊天当中获得很多知识。谢思惠说自己回到农村来压力很大,也很劳累,他现在除了自己的生姜基地、无休眠桃项目需要忙以外,还得花很多时间去帮忙解答农民咨询的各类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帮忙联系能够使农民放心得惠的化肥农药厂家……
“虽然很劳累但是从不后悔我的选择,我是学农的,在农村我的才华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谢思惠坚定地说。
目前该青年通过“规模化生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的建设”,已带动当地新增50亩连片竹姜生产,并义务承担着村里200多亩竹姜的技术指导任务。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谢思慧在回乡创业、服务“三农”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而被评为第四届“宁德市十大杰出青年”,并作为获得第四届“宁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了回乡创业、服务“三农”的基本情况。
“有梦想,有拼搏,才会有成功”
“有好多人都叫我‘大学生农民’,我也以此为荣。作为大学生,我没有后悔回到福建一个小农村继续当我的农民,作农民是我的梦想我原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只是,我已经不再是父辈那样,只懂得脸朝黄土背朝天,我骄傲,自己是掌握了知识会闯荡市场的新型农民。总结自己毕业5年来的创业历程,“有梦想,有拼搏,才会有成功”是我最大的感悟。”
“有梦想,有拼搏,才会有成功”谢思惠用一句话讲出了自己五年来的创业历程,“梦想”是目标,“拼搏”是行动,“成功”是硕果,少了一样便不再完美,他的感悟放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我市的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很落后,很多农民依旧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沿袭旧的理念去经营农业,回乡后要发挥我的特长将山东农业大学最新的农业研究成果、最新的农业信息带回来,让我家乡的农民也能够分享到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谢思惠的心里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
“姜光合特性及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超高产生姜生长发育调控技术与应用开发”等这两个成果是由山东农业大学徐坤教授等多位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技术属国内领先,并分别被评为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如何将这两个研究成果在自己的家乡推广一直是谢思惠思考的问题。一开始谢思惠选择上田间地头给当地姜农宣传推广,几个月下来本以为效果较好的时候,一位老农民的一席话点醒了谢思惠,“技术真不错,但是我不会去尝试的,万一不行的话我上那里吃饭去?”,这次经历让谢思惠明白“让农民知道一项技术好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要做给农民看的”,这样他们才会相信,自然新技术就会很快推广。
为此从2007年谢思惠就在家乡福安市晓阳镇承包30亩土地做技术示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通过30亩生姜基地的技术示范,以上两个成果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目前已被家乡姜农广泛的接受。晓阳生姜产区地膜覆盖率也由2007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80%以上,仅此一项预计每亩增收就达500元以上,按照晓阳镇生姜种植面积500亩计算的话,每年可增收近20万元,为当地姜农致富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谢思惠已经毕业回乡,但是依然跟自己的老师、母校山东农业大学经常保持联系。
“我不仅要将生姜高产技术带回家乡而且以后还要推广好母校其他好的农业技术,不仅如此我还要请母校的专家到福建来对家乡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让家乡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农业科技大餐”谢思惠说。
现在谢思惠产业主攻方向已经向茶转变,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全市茶园面积20多万亩,原有品种品质差,已经满足不了当前高端市场的需求。在挖掘福安现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坦洋工夫茶”的基础上,谢思惠和村里几个茶叶种植大户联合申报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合作社主要是引导社员种植茶叶新品种,负责茶叶加工,公司主要是负责茶叶销售。为了解决茶园改造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茶园套种生姜的“茶姜”模式、茶园套种四季桂的“茶桂”模式、种茶与办茶厂的“基地与工厂”模式、建立自有示范基地与带动社员改造相结合的“示范带动”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使得合作社在短短两年内就建成茶姜套种生态茶叶基地面积300亩,示范带动当地农民改造生态茶园1200多亩。有了茶叶基地和茶厂以后他获得茶叶协会“坦洋工夫”的授权,并研发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茶叶品牌——坦洋工夫青年红,2011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他为在京开会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供3000份礼品茶。2012被全国台联确定为第三届全球台胞社团论坛用茶,并在2012年6月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开了直营店;在十八大前期他们的茶叶又作为礼品茶专供台湾团的全国党代表;从2012年开始筹备,随后谢思惠又在天津开了直营店。并且在江苏、浙江、江西、山东、陕西等地发展了若干有实力的经销商。
回顾创业历程,谢思惠说:“通过引进的新技术,生姜高产了;创造性的发明了茶姜套种模式,亩产收益提高了;通过引进改良茶树新品种使得茶叶市场认可度高了、附加值提升了;通过茶叶新工艺研发,茶叶种类多样了、品质好了,茶农增产又增收。一路走来,我庆幸,自己身边总有贵人指点。小的时候,我的贵人是我的父母,他们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热爱农业的种子;读书时,是我的师长,他们领我走进知识的大门,让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至于迷失;创业时,我的父老乡亲给我最大的理解和包容;遇到困难时,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给我支持和帮助。”
创业要有贵人引导,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要有行动。习总书记在中国梦中说道,我们每个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引领大学生创业,共同带领农民致富
“创业是我的梦想,我梦想的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创业成功,我更希望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有梦想,敢拼搏的大学生能够站出来再回到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在宁德市政协和共青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三天,谢思惠就从工商部门领到了营业执照。在创业刚刚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谢思惠便拿出有限的资金在福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现为“宁德市(福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当时这是全浙江省第一个由返乡创业大学生建立的孵化基地。目前孵化基地已经吸引8个创业团队的20多名大学生入驻创业,2013年创业孵化基地还被列入福建省省委、省政府民办实事项目。同时在宁德团市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宁德市青年创业协会,谢思惠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任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宁德工作站的负责人。
为了增强青年人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和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的热情,他和大学同学一道又成立了合作社团支部、和农村青年中心,形成“合作社+团支部+青年中心”的这一创新性模式。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合作社成立后谢思惠发现当地农民由于缺少种植当地特色农作物所需启动资金而影响农民增收,他联系当地农村信用社,并与当地信用社开展合作,由信用社给当地农民小额信贷(4000-5000元/户),由合作社负责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并将聘请宁德市农科所、福安市农业局相关专家对合作社社员、当地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增产;产后由合作社联系市场,销售农民的农产品,确保农民增收。从而将“留守农村务农的青年农民能手”、“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外出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外出上大学的大学生”这四个青年群体团结起来,开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局面。
为了提高留守农村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谢思惠专门腾出地方用于农村青年的活动产所;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在晓阳又率先成立了“青年书屋”和“青年报刊栏”,目前青年书屋藏书400多册、订阅报纸多份,这极大的丰富了当地农村青年的阅读面,为他们及时获取外界信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谢思惠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在农村也是大有作为,谱写着一曲“80”后大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农业技术带领家乡农民致富增收的赞歌……,通过谢思惠的事迹,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实践创业的行列中来,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也必将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