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絮舞风,缤纷初夏。5月8日,山东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新闻发布会在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举行。
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国家级媒体,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门户网站,今日头条、齐鲁壹点、山东教育发布等知名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平台,江苏、浙江、湖北、重庆、云南、吉林、广西、宁夏、内蒙古等25个省、市、自治区的重点网络媒体,以及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齐鲁晚报等省内重点媒体的记者70余人参加新闻发布会。
校领导徐剑波、张宪省、杨天梅、高东升、王振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于振文出席发布会。党委副书记、学校新闻发言人朱莉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上,徐剑波、张宪省、杨天梅、高东升、王振林分别回答了记者提问。山东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学校有关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同时发布。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徐剑波从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办学区域等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和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他说,山东农业大学人才队伍有山有峰、学科建设优势突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是一片育人成才、干事创业的沃土。在谈到学校人才工作时,徐剑波指出,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女婿”与“儿子”同心,打造了人才高地,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学校未来规划,徐剑波强调,学校已经确立了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走进新时代,学校扛起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担当,把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在各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看到的,一定是一个更有朝气、更有活力、更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山东农业大学。
人民日报记者希望学校介绍下一步的具体工作规划。校长张宪省表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需求,学校提出“一二五四”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学科高峰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科技驱动工程、农业科教示范工程和智库建设工程,力争实现人才、科技、智库三个方面的集中发力。他说,山东农业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当好山东省的“人才库”“成果库”“智力库”,努力成为新时代科教领域的主力军、主引擎、主标杆。
杨天梅回答了光明日报记者关于山东农业大学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的有关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提问,高东升回答了农民日报记者关于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提问,王振林回答了大众日报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提问。
张宪省和束怀瑞共同为山东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据了解,为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乡村振兴战略高端智库,提升学校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经省编办同意,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后的乡村振兴研究院将整合学校现有的“三农”问题与农业文化研究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职能,还要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协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研究,集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在科技成果发布环节,果树专家陈学森教授发布了他的最新成果“苹果和梨新品种优质高效育种和生产技术及应用”,并回答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禽病专家崔治中教授发布了“禽病毒性肿瘤病综合防控技术及推广应用成果”,并回答了山东电视台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最后,于振文院士发布了由刘观浦、王平、黄有惠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一书。2016年4月,中国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先生逝世。作为余院士的学生,于振文院士通过发布新书来表达对老师的缅怀和追忆。他说,余松烈院士为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他是我们学生心目中最敬重和爱戴恩师。于振文希望读者阅读《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一书,缅怀余老师科教兴农业绩的同时,学习和传承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工作忘我投入、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严谨求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思想风范。
朱莉在主持发布会时感谢媒体记者长期以来对山东农业大学的关心关注。她表示,112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实现了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展望未来,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呵护,山东农业大学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来校期间,媒体记者还参观了校史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展。学校高层次人才代表、有关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列席发布会。
相关新闻链接: